•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小学科学

    小学科学组织活动方案(精选8篇)[ 13号文库 ]

    13号文库 时间:2025-07-06 12:05:02 热度:0℃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优秀的小学科学组织活动方案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小学科学组织活动方案,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小学科学组织活动方案篇1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能利用已有的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优秀的小学科学组织活动方案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小学科学组织活动方案,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学科学组织活动方案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

    ●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

    ●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知识与技能

    ●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

    ●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

    ●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教师叙述: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继续走进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植物的根和茎。

    二、动手实践,探究根源。

    (一)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绘画及分类活动认识直根和须根,并了解根的作用。

    1、学生观察实物,发现特点。

    ①教师出示菠菜与葱的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根。

    ②让学生观察事先提供的菠菜和葱的根,发现他们的不同点。

    2、学生畅谈观察结果。

    学生观察完两种植物,将自己发现的根的不同形态描述出来。

    3、教师适时小结。

    教师适时点拨、画图,并得出结论,建立概念:像菠菜这样的根,有一条粗粗的主根,四周有一些侧根的称为直根;而像葱这种植物有许多粗细相似的根,就称为须根。根按形态有直根和须根之分。

    4、按根的不同形态给植物分类。

    ①学生小组合作,给植物按根的不同形态分类。

    (事先提供的植物:香菜、荠菜、菠菜、青菜、芫荽、葱、蒜苗、青草等。)

    ②汇报交流。

    小组派一名代表带着实物到前面给大家说说他们的分类情况。

    (学生会说出:我们将香菜、荠菜、菠菜、青菜和芫荽分为一类,他们都是直根;而葱、蒜苗和青草分为一类,他们都是须根。)

    5、引导学生认识根的作用。

    (学生说出:根能吸收水分;根能把泥土固定在植物的根上;根能将养料传给植物的叶子;根可以让植物长大。)

    ⑤教师小结:

    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根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板书: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

    (二)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认识茎的不同形态,了解茎的作用。

    1、认识茎的不同形态。

    ①【提供茎的不同形态的画面(竹子、牵牛花、丝瓜、西瓜)】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画面,了解茎的不同形态。

    ②学生结合画面自由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植物的茎。

    ③学生仔细观察植物茎的不同形态,小组内讨论并试着给它们分别取名字。

    ④交流汇报。

    教师用简笔画表示出各种不同形态的茎,并引导学生了解这四种地上茎的名字。

    ⑤教师小结:

    这就是植物的茎按照生长状态分成的四种类型: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和匍匐茎。

    3、通过实验了解茎的作用。

    ①了解实验内容,猜测实验结果。

    过渡:刚才老师要求每组同学将竹子的茎插入装有红水的烧瓶中,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还可以猜测一下,竹子的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说出:竹子的茎可能会变红;竹子茎的内部可能会有红水;竹子的茎和叶可能会被红水染红。)

    ②实验操作。

    A提出操作要求(将竹子的茎纵切或斜切;小组内要分好工;操作时注意刀的安全使用;注意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和发言的准备。)

    B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小学科学组织活动方案篇2

    教学目的:

    1、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

    关系。

    2、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3、为维护生态平衡,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学重点:知道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教学难点:能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有关草原和沙尘暴的图片、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生态瓶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其中动植物的生长?”

    “生态瓶中的某些条件改变了,就会使整个生态瓶内生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在自然界里也一样,一些条件因素发生了改变,也可能使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维护生态平衡这个话题。”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草原上的鹰、兔、草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

    ·设想事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连锁反应。”

    推测:如果上述现象发生了草原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子、草的减少?

    让学生讨论后作出分析。

    (对老鹰、兔子的猎杀;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草的生长困难。)

    2、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资料介绍。

    让学生阅读P57,介绍宁夏腾格里沙漠的有关情况。

    师介绍:发菜是一种藻类,因风干的发菜形状,色泽酷似妇女的头发而得名。它大多生长在干旱的草原、荒漠、平滩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国的甘肃、陕西、青海、x疆均有生产,而宁夏最为。

    猎隼又叫鹘,是一种凶猛的鸟,上嘴钩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驯熟后可帮人打猎。猎隼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近年来,由于猎隼在中东一些国家是王宫贵族的宠物,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境外1只经过驯化、体型高大的猎隼价格很高,因此在我国西北地区猎杀、猎捕和走私猎隼的情况非常严重。猎隼的数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引发鼠害泛滥,给当地牧民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猎隼现在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自主学习资料后,鼓励学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清楚的问题。

    三、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思考: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的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最终结果是什么?

    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后拓展:

    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该做什么?我们怎样做?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组织活动方案篇3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太阳的光和热对植物的生长、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影响。

    太阳东升西落,面对太阳升起的方向时,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2.科学探究目标

    会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

    会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

    会举例说明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3.科学态度目标

    对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辨识方向感兴趣。

    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太阳的光和热,人类可以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为人们更好的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利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辨识方向。

    2.教学难点

    懂得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太阳的光和热,人类可以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为人们更好的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太阳示意牌,分别写着“东、南、西、北、清早、中午和傍晚”的7张大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3分钟)

    1.学生猜谜语,激发兴趣。

    有位老公公,一副红面孔,天亮就出工,从东忙到西,傍晚才收工。

    2.出示太阳的图片,引出探究主角“太阳”。

    二、聚焦(预设10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欣赏:日出日落钱塘江(1分03秒)

    2.聚焦提问:我们观察到的太阳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发表,回忆和交流自己对太阳的认识。

    3.小结:太阳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带来光和热,它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断变化。我们能根据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吗?(出示课题: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三、探索(预设15分钟)

    1.观察太阳的东升西落

    学生根据课件上的图片,指出“清早”、“中午”和“傍晚”时太阳所在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补充“北”的位置。

    2.提问:清早出来,面向太阳,我们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学生回答后出示:清早出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样句式去说一说在中午和傍晚怎样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

    3.介绍“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游戏步骤和注意事项

    ①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找一块阳光能照到的地方;②小组根据当时上课的时间以及太阳的位置先确定“东”“南”“西”“北”方向;③小组商量分工,7张卡片让7名小组成员分别拿着,小组剩余的一名学生负责指挥卡片的摆放位置,大概是一个圆圈上的四个点的形状;④站在圆圈中的同学尝试面对不同时间的太阳所在的位置,辨别自己前后左右的方向;⑤小组成员轮流站在圆圈的中间辨别方向。

    注意事项:不要用眼睛直接观察太阳,以免灼伤眼睛。

    4.室外辨别方向:带上太阳示意牌和写着“东、南、西、北、清早、中午和傍晚”的7张大卡片,根据上课时间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三页的活动记录表。

    小学科学组织活动方案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植物丛的考察活动,了解认识生活在植物丛中的动植物。

    2、经历对植物丛的考察活动过程,学习考察的方法,通过活动记录反映考察的成果。

    3、希望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植物丛,能在一定时期内坚持进行观察。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丛中的动物,记录它们的食性。

    教学难点:对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进行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要考察植物丛,确定还大致区域提供学生选择进行考察活动。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放大镜、小铁铲等考察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校园的蔷薇花丛在哪里?你留心观察过花丛中的动植物吗?以前我们曾多次到校园里进行观察活动,如对一棵树的观察,今天将再次到校园里去进行观察活动,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蔷薇花丛里的生物。

    (1)说说考察的准备工作。

    (2)说说考察的注意事项。

    提醒学生不要破坏自然环境。

    (3)说说怎样考察,准备考察些什么?

    让学生看看教材,了解考察时需要观察的内容。如花丛中有哪些植物?花丛中生活着哪些动物?哪些动物“住”在这里?哪些动物来这里“玩”?它们的主要食物是什么?

    (4)学生分小组进行考察。

    2、整理完善考察记录。

    (1)了解认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2)对蔷薇花丛里的动物按食性进行统计。

    小学科学组织活动方案篇5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月相是变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可能不相同。

    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有时月相亮面逐渐变大,有时逐渐变小。

    2.科学探究目标

    能连续几天持续观察月相。

    会记录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

    能发现月相是逐渐变化的。

    3.科学态度目标

    对观察记录月相等活动感兴趣。

    能坚持客观及时的记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记录等方法知道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

    2.教学难点

    组织和督促学生进行连续的观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提前一周布置的月相观察记录单。

    提示:适合学生观察月相的时间是在农历初三到农历二十,一般在晚上九点前就能看到月球升起。以2018年9月为例,9月12日(农历初三)到9月29日(农历二十)这个时间段适合学生对月相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5分钟)

    1.学生诵读古诗《古朗月行》,引出对月亮相关的认知,激发兴趣。

    2.提问:关于月亮,你知道什么?你想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回忆和交流自己对月相的认识。

    二、聚焦(预设5分钟)

    1.欣赏月球图片,提问:这几幅图有什么相同点?这几幅图里面的月亮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自由发表。

    2.出示概念:月亮其实是个球体,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月相》。

    三、探索(预设18分钟)

    1.观察连续一周的月相照片,用自己的话描述月相的样子和变化。

    学生充分表达。

    2.实际观察和记录月相。

    (1)展示学生提前一周的月相记录照片、图画,师生进行点评。出示班级记录表,学生可以分享自己观察记录时发生的小故事。

    [建议:本节课提前一周布置观察月相的任务,用照片和画图的方式同时进行记录,并标明每幅照片和画图的日期。老师也要完成观察任务,有条件的班级或教师可以做一个班级记录表,放在教室里,每天安排小组做好记录。]

    (2)观察方法指导:记录下观测的时间,观测的地点,看到的月球是什么样的,就画什么样子,没有看到或忘记观察了,就不要凭空想象。

    (3)记录方法指导:在前期至少连续一周的观察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从教科书的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即可。(“描阴影法”,把月球不亮的部分用画斜线或涂黑的方法表示阴影。“剪纸法”,根据月相剪白色纸片,把剪好的白色纸片粘贴在黑色纸片上。农历初三、初四、二十六、二十七时,因为明亮的部分很少,对学生剪纸技巧有更高的要求。)

    (4)完成活动手册记录单的部分内容,强调一定要实事求是的进行记录,自己当天没有记录到的,可以根据班级记录单上的进行记录。

    四、研讨(预设10分钟)

    1.请部分学生在投影上展示活动手册,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分享交流:

    ①不同夜晚的月相相同吗?

    ②连续观察几天,我们观察到的月相是怎样变化的?

    2.出示天气晴朗时一整个月的月相图,教师小结月相的变化特点:月相是由最初的什么都看不见,到慢慢看到半圆形,接着可以看见一个圆盘形,慢慢地圆盘形又变成了半圆,只是方向变了,然后慢慢地月相变得越来越小。

    五、拓展(预设2分钟)

    继续观察月相,完成长时间的观察记录。

    小学科学组织活动方案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池塘里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以此为蓝本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

    2、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能互相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对自然环境下生态系统的认识。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都观察过我们校园里的荷花池吧?里面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池塘生态系统。

    出示群落图片,老师向学生介绍,提醒学生关注下面问题:

    (1)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池塘里有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

    2、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

    (1)小组讨论:

    ?首先考虑我们的生态瓶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得好一些,我们还要为它们考虑些什么?

    (2)记录设计方案。

    3、做一个生态瓶。

    (1)准备相应的制作材料。

    (2)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组织活动方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而且它还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三种)、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有不同放大倍数的)、小六字号的字条、树叶、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方法: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了特殊的宝贝过来和大家一起来玩,想必这节课会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镜子来)你们猜这是什么呀,那有谁可以过来摸一摸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个小镜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笔。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生:打开看看。 

    师:对。当你从表面不知道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打开的方法看一看。(郑重的把包的放大镜放在展示台上慢慢打开上面一点)师:现在猜一下,这里会是什么? 

    生:镜子。(再打开下面一部分)

    师: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开) 

    生:是把的圆镜子。 

    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见我爷爷拿过。 

    生:我家里有。师指着另一个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对,它真的就叫放大镜。(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放大镜的秘密好不好。(把放大镜的图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镜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动一:认识放大镜的构成 

    师:平时玩过放大镜的举手。生举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老师我拿着放大镜去照蚂蚁来。

    生:我去照字来。

    生:我没玩过放大镜。但是我玩过我奶奶的老花镜来。 

    师:每个小组长的桌洞里,我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放大镜(3个低倍,1个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师:想玩可以。但是老师有要求,会玩的才能玩。老师的要求你能做到吗? 

    师:小组长轻轻的拿出来。注意要求一 放大镜是玻璃做的,我们要轻拿轻放。要求二不要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那样会灼伤眼睛。 明白我的要求了吗?

    师:老师就喜欢遵守规则的小朋友。 

    师:好。那我们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们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样?生看摸。 

    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了吗? 

    生:中间厚两边薄。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来的。 

    师:那你给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间时两手有这么大的距离,而摸这里边上就有这么大的距离。 

    师:你们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镜都是这样的吗? 

    生:我发现放大镜的外面都是有个塑料框。 

    师:他说的是真的吗?赶快举出你的放大镜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呢。 

    师:哦,都有个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个放大镜都有的共性告诉大家了。你是一个会总结的孩子。(板书名称)其他小朋友还有什么发现? 

    生:还有个把。 

    师:看看是不是都有个把。我们把这个把称作镜柄。 

    三、活动二:学习放大镜的使用 

    师:孩子们真聪明我们认识了放大镜。大家想不想运用上它来观察新事物?想。 

    师:先别着急观察之前我们仍然有要求。大家来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镜时,手持放大镜柄,用放大镜慢慢的靠近想观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体为止,观察你想要观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注意放大镜不要晃动哦)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明白了。 

    师:谁再展示展示应该怎样来使用放大镜。生展示。 

    四、活动三:运用放大镜去观察新事物

    (设计目的:学会借助工具观察事物) 

    师:真不错。你是个活学活用的小孩子。好现在我们就去观察个字条。能玩出新发现的孩子老师才喜欢。 

    师:组长拿出1号袋,拿出里面的字条。开始玩吧。师下去观察孩子的发现。 

    生:能把物体放大 

    生:我的放大镜放的大。 

    师:放大?是吗?那你上来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来展示台先把字条放上去。

    师:你们记住多大小了吗?你放大给其他同学看看。生放上放大镜来看) 

    师:放大了没有吗?真的能放大。 

    师:有没有小朋友感觉你放大的比他的还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镜上来演示。 

    师:老师这还有个放大镜,老师也试试。再放上一遍。刚才我们发现放大镜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还能放大别的吗?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生:想。

    师:你们想放大什么?

    生:(发散思维说)放大指纹。 

    师:可以放大你身体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体 

    生:可以放大笔,文具盒 

    师:你们想用放大镜观察这么多的东西啊。你们感兴趣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但是很遗憾,今天老师没有把小朋友们想观察的东西都带过来。但是每个小组老师都给大家准备了(课件招打出来)昆虫的盒子,里面有小蚂蚁、瓢虫、树叶或标本。同学们用放大镜来观察这些事物,来看看它们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好不好?好。观察。

    五、观察交流。

    (设计目的:知道放大镜能观察物体的细节) 

    师:记住观察的时候要告诉我放大了之后他们是什么样子。 

    师:谁有新发现了。有两个以上发现的先上来展示。生把东西放上实物展台。先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镜在展台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观察蚂蚁。 

    生:我看到了蚂蚁肚子上有斜纹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纹了。 

    生:我看到蚂蚁的嘴巴了。 

    师:本身我们不用放大镜看不大清楚这么多细节,而用了放大镜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的细节。(板书: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更多细节) 

    师:谁还观察了蚂蚁。你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那你也上来展示一下吧。我们今天是运用放大镜观察了我们想观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当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放视频看放大镜的应用,望远镜是变形的放大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明了各种特殊的放大镜,他们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保持爱探索的精神) 

    科学家利用放大镜制作了这么多的工具。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事物来制作一个放大镜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吗,用他们也能做出放大镜来。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使劲一捏,滴管就吸饱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来,它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放大镜,你们信不信、你们试一试,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饱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生开始操作。

    师:怎么样你成功的发现放大了吗?生:看到了 

    原来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镜。看来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边就有。 

    总结:我们这一节课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镜。玩放大镜你都发现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种科学上观察的工具—放大镜,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工具帮助你们进行科学观察你们愿不愿意继续学科学呀?让我们一起一下口号。”我们爱科学”。

    小学科学组织活动方案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经历讨论分析的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掌握蔷薇花丛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教学难点:理解食物网所反映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谁能说说蔷薇花丛里的小动物们吃些什么?

    二、探究过程

    1、讨论:它们谁吃谁?

    (1)动植物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

    (2)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树叶蚯蚓鸟

    (3)分析这条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

    (4)找出蔷薇花丛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其他食物链,写在活动手册上。

    2、水田里的食物网。

    (1)看看水田里有哪些生物,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2)阅读竹林村的同学们写的观察报告。

    (3)对照报告,看看他们记录的食物链。

    (4)有没有他们没观察记录到的食物链?请补充记录在图中。

    (5)回过头整体看一看水田里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你们有什么发现?

    (6)认识食物网。像这种错综复杂成网状的食物链就组成了一个食物网。

    3、扩展与思考。

    (1)出示一组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态系统,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让学生们观察身边的群落,画出一个食物网。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组织活动方案(精选8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