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课文,爬山虎,生字

    爬山教案[ 2号文库 ]

    2号文库 时间:2025-08-03 21:50:15 热度:0℃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爬山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爬山教案 篇1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爬山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爬山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

    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教案 篇2

      中班综合活动:小乌龟爬山坡

    活动目标:

    1、理解小乌龟克服疲劳,战胜困难勇敢爬上山坡的意志行为过程。

    2、借助音乐,通过练习乌龟爬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移情体验。

    活动准备:

    山坡的背景、小乌龟、音乐磁带、录音机

    开始部分:

    1、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坡吗?爬山坡的时候,你们会有什么感觉?

    师:对呀,爬山坡的时候会很累,会满头大汗,会腰酸背痛,爬山是一件很艰难的运动。

    基本部分:

    1、有一只小乌龟,它也很想爬山坡,小小乌龟爬呀,爬呀,突然一阵风吹来,小乌龟抖了抖身子,感觉很冷,这下它会怎么做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感觉。

    2、小乌龟不怕水,还是勇敢的往上爬,嗨哟哟,嗨哟哟,爬呀,爬呀,哗……又怎么啦?大雨落在了乌龟的身上,爬山坡就更加困难了!这时候小乌龟又会怎么做呢?它会往上爬吗?

    3、小乌龟不怕风,不怕雨,坚持爬到了山坡上,我们给小乌龟鼓鼓掌!(小乌龟,你真勇敢!)你们喜欢小乌龟吗?为什么?

    4、小乌龟爬到山上特别高兴,还唱起了歌/(老师清唱一次歌曲)

    5、我们也一起来学学爬山坡的过程吧!(幼儿和老师一起跟着音乐做相应的动作两次。)

    结束部分:

    我们也出去找个山坡来爬好吗?(幼儿听音乐,离开位置到户外)

    附歌曲:

    1=P2/4

    3 2 1 2 | 3 4 5 | 4 3 2 0 | 3 2 1 0 |

    小小 乌龟 上山 坡 嗨哟哟, 嗨哟哟

    小小 乌龟 上山 坡 嗨哟哟, 嗨哟哟

    3 2 1 2 | 3 4 5 | 4 3 2 3 | 1 —— ║

    爬呀 爬呀 用力 爬 汗水 流呀 流

    爬呀 爬呀 山坡 上 心里 乐悠 悠

    爬山教案 篇3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他修改作文,并请他到家里做客,使他受益匪浅的生长经历,表示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同学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生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讲叶老给他修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写自身到叶老家里做客时,几次写到爬山虎,这是本文的难点。教学这课时,我采取这样的步骤: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一. 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

    初读时,引导同学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同学一局部一局部地学习。

    二. 突出重点

    第一件事讲叶老给“我”批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局部。可以让同学先自读这局部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重点引导同学就“叶老师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协助同学解决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

    三. 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件事中几次写到爬山虎,这些语句含义深刻,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同学抓关键词揣测其含义。

    四. 再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在理解了文中这两局部内容后,回归整体,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使同学了解到,因为我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了我的作文,因而对我有所了解,才情我到他家里做客。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另外,教师还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身的学习收获,特别是在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收获。

    爬山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做到正确读写。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

    难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人有脚,动物也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也有脚。这多么有意思啊,让我们学习这一课,认识一下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正音:漾、隙、拂、茎

    字形:隙、茎、

    理解:空隙、拂过、漾起、逐渐

    三、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

    2、用笔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3、引读: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4、出示挂图,看爬山虎的整体样子。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也有脚,他还会用它的脚向上爬,到底他的脚有什么特点,他是怎样向上爬的呢?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

    思考: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2、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三、全班讨论,感悟。

    四、总结

    爬山虎就是利用长在叶柄上的六七根细丝而后变成的圆片巴住墙向上爬的,多么有意思啊!

    五、提问

    想想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六、分小组讨论,交流

    七、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八、小练笔

    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脚:茎上 爬:圆片

    叶柄 巴住墙

    细丝 拉一把

    爬山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教学重点】

    1、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2、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检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在上一组,我们学习了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比较长,同学们用五分钟时间,把课文很快地看一遍,想一想,怎样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再现再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⑴ 讨论:

    课文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⑵ 交流:

    你画出了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

    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

    五、布置作业

    看看这一课的生字,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开火车读课文第一部分,每个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二、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1、谈话,激发兴趣:

    在课文中,作者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改肖复兴的作文的,我们看了已经很受启发。

    2、小结修改作文的几点方法。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用受益匪浅身临其境造句。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听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指名读用受益匪浅造的句子,读后适当评议。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开火车朗读第二部分,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词语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⑴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⑵ 在我的眼前,那片绿绿总是那么绿着。

    三、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比较的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3年有30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一样,这说明这件事情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巩固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爬山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教学重点】

    1、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2、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检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在上一组,我们学习了“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比较长,同学们用五分钟时间,把课文很快地看一遍,想一想,怎样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再现再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⑴ 讨论:

    课文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⑵ 交流:

    你画出了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

    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

    五、布置作业

    看看这一课的生字,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开火车读课文第一部分,每个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二、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1、谈话,激发兴趣:

    在课文中,作者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改肖复兴的作文的,我们看了已经很受启发。

    2、小结修改作文的几点方法。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用“受益匪浅”“身临其境”造句。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听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指名读用“受益匪浅”造的句子,读后适当评议。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开火车朗读第二部分,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词语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⑴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⑵ “在我的眼前,那片绿绿总是那么绿着。”

    三、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比较的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3年有30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一样,这说明这件事情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巩固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爬山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3、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爬山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2-10自然段;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5、在爬山过程中,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找出父亲的话。

    6、听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来。(似懂非懂)

    7、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后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8、当登上山顶时,父亲又对我说了什么?我理解父亲说的话了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9、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鸭子一样红?(因为在这次数学考试中我没有尽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却说已经尽力了,被爸爸识破了。)

    10、全班一起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三、学习第三段(8、9)

    1、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下山的时候,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我听懂了父亲的话吗?

    2、反馈思考情况。

    3、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学生自由发言)

    4、读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你知道他的意思吗?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本段内容,自主学习本段。

    2、学生质疑。

    (1)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3、反馈学习情况。

    4、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那个黑暗而又宁静的山林的?

    5、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五、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去做,并且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验,用脑去思考。)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1、爬山

    上山-----尽力

    爬山

    下山-----留心

    自然----用眼、用心、用脑

    22、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会认魅、绅、辰等3个生字,会写魅、丐、牌、绅、衷、辰等6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语言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义

    (音)魅、漆、绅

    (形)魅、牌、衷、添、陶、醉、漆、辰、丐、绅

    (义)繁华形容兴旺热闹的城镇或街市。

    褴褛形容衣服破破烂烂。

    陶醉着了迷,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良辰美景天气好风景美。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的力量。

    无动于衷不理睬,毫不关心,不动一点感情。

    2、自读课文,做到正确。

    三、读熟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

    2、再读课文,争取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互查。

    4、指名读。

    5、自读自查。

    四、默读课文,质疑。

    五、小组讨论,归纳疑问。

    六、全班讨论,归纳疑问。

    (为什么添上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七、作业:

    抄写生字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读课题,说说你对魅力的理解。

    3、说说生活中你觉得有什么很有魅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语言的魅力。以课题为突破口,理解体会魅力的意思,激发学习课文兴趣。为什么诗人让彼浩勒添上的那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弄清这个问题。

    二、新课:

    1、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回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具体在这篇课文中有魅力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

    2、再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诗人让彼洁勒加上那几个字前后,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重点词句全班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木牌内容变化前后行人的态度、失明老人的感受所发生的变化,来体会加上这几个字的巨大作用。体会有魅力的语言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激发探求魅力所在之处的好奇心。)

    3、细读课文,重点研究第六自然段:

    (1)自学思考:诗人让彼洁勒加上的那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学、小组学习的能力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3、寓言两则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懂得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的道理。

    2、能读、写、默本则寓言中的生字。理解滥竽充数、邯郸学步等词语意思。

    3、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加上适当的想象复述寓言,培养学生想象,复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

    2、想象、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滥竽充数》

    教学过程:

    、引入课文,出示课题:

    1、(出示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课《寓言三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

    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读课题

    3、快速阅读,在文中划出一句解释滥竽充数这个词的句子。

    4、交流。

    5、全班齐读这句话。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生字的音,理解词义。

    (2)思考:《滥竽充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

    (1)请4个同学分别读四小节。

    (2)交流故事。

    三、学习课文,提出问题:

    1、读了课文以后,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学生质疑。

    3、师归纳出示:

    (1)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要参加吹竽队充数?

    (2)南郭先生怎样在吹竽队里充数的?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4、小组讨论问题。

    四、交流思考题:

    问题1:

    1、指名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板书:300人一起吹

    2、指导朗读。问题2:

    1、指名交流:

    2、出示:

    比较:

    (1)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2)每逢吹竽,他也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A: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区别在哪里?

    B:那么,哪一个词概括了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队伍里充数的?

    C:他这样装的目的是什么呢?

    e)指导朗读:个别读、全班读。

    3、过渡: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后来为什么要逃走呢?

    问题3:

    1、指名回答。

    2、看图:你们看,他逃走时是偷偷地

    3、仔细观察一下图,看看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样子,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情,用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开头,说一段话。

    4、交流。

    5、师归纳。

    五、寓意:

    1、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3、出示寓意: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六、复述课文:

    谁能看着板书,加上刚才我们的想象说话,把课文复述一下。

    七、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滥竽充数》,谁来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邯郸学步》

    3、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一读,想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互讲故事。

    三、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疑问?

    (1)这人为什么要学走路?

    (2)这样学走路有必要吗?

    2、解释词语:优雅、一扭一摆。

    3、对这一扭一摆的走路动作,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你说他做得对吗?

    5、他学了几天后,有什么结果?他又做了哪些决定?

    6、解释词语彻底。你认为他想得对吗?那之后他是怎样学走路的?结果怎么样?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7、现在,你认为他对吗?为什么?

    8、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9、同桌交流。

    四、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五、作业。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有机可乘:齐宣王300个一起吹

    滥竽充数装腔作势:没出什么事

    真相暴露:齐泯王喜欢听独奏

    嫌姿势不好看

    学邯郸人走路

    邯郸学步忘原来的走机械(要不得)

    仿抬胯摆扭

    爬走法全忘掉

    24

    米芾学书

    教学目的: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2.让学生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

    3.会认琢、枉等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呀?(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纠正生字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呀?(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米芾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米芾刻苦练字的语句,并读一读。可以在旁边写简要批注。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五、谈收获,总结全文。

    1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米芾小的时候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所以他长大了才能有这么大的成就。那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吗?

    2指名再读秀才说的练字的窍门的一段话。

    3谈谈对秀才说的话的看法和理解。

    六、拓展延伸

    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问候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板书:

    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语文百花园六

    教学目的:

    1、通过形近字的学习和积累,熟练掌握汉字知识。

    2、通过读读背背,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3、让学生了解说话、语言的的艺术。

    4、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和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文字。

    2、认真读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学生反馈学习情况。

    5、出示板有多义字的句子。

    6、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

    (1)相互校对,反馈学习情况。

    (2)出示课外联系题目。

    这次的旅游,我们家花了很多钱。

    奶奶的头发花白了。

    这朵花真好看。

    (3)学习做练习,教师检查反馈。

    二、积少成多读读背背友谊格言。

    1、出示句子。

    2、全班齐读,同桌相互抽查,熟读成诵。

    3、展示我的采集本中自己收集的有关友谊的格言。

    4、全班评价,看谁收集的资料最好。

    三、总结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读读你喜欢的关于友谊的格言。

    四、布置作业。

    背诵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和能说会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并默写友谊格言。

    二、阅读平台《我向奶奶学语言》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

    2、你读懂了什么?

    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什么?

    4、自读短文,每个自然段都在讲些什么?

    第一段:写我学了不少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

    第二段:介绍了我自认为文化水平比奶奶高,语言一定比奶奶好。

    第三段:写奶奶说的杨柳爆青让我觉得奶奶的词用得准,用得好。

    第四段:写了奶奶说的句子,让我觉得奶奶的语言用得生动。

    第五段:我有新发现。

    5、你喜欢奶奶的语言吗?

    6、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7、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的吗?

    三、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4、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各个小组进行评比是否讲清晰了,是否语句通顺,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具体要求:

    (1)说说你使别人受到委屈的一件事,请同学帮你想想办法。

    (2)大家交流一下,当自己受到委屈或者别人受到委屈时,应该怎么办?

    (3)大家评一评,那些同学的想法有趣又讲得好。

    爬山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⒈理解生字新词。

    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预习”与“思考.练习”,使孩子对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⒋读通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能在较短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读通课文。

    三、教学准备:

    ⒈投影片A、B

    ⒉投影片(课文插图)

    四、教学过程:

    ㈠自读:(第一轮)

    ⒈明确自学要求:[出示投影(小黑板)A]

    ⑴默读:①标出小节;②用横线划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字典将解释注在课文相应的词条旁。

    ⑵轻读:①读时能听见自己的发音;②先通读,读不顺的地方再反复读,直到通顺(达到“三不”)为止。

    ⒉学生自学。

    ㈡交流:

    ⒈校对小节数:计11小节。

    ⒉读写生字词。(试读与范读结合;板演、书空与范写结合。)

    ⒊解释词语:(以思考.练习4的词语为主)

    步骤:⑴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

    ⑵解释(能联系上下文最好,但绝不强求。)

    推荐:推举,介绍。

    秘诀:秘密的窍门、办法。

    删掉:(演示)

    颠倒:(举例)

    典雅:优美不粗俗。

    融洽:彼此感情好。(谈得投机)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蕴含:包含。

    受益匪浅:匪,不、非。受益不浅。

    平易近人:态度和气,使人容易接近。

    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

    堪称楷模:堪,可以,值得。楷模,榜样,模范。可以称为模范,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隔岸观火: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

    ⒋通读:

    每生读一小节,师适当点拨。达到不添、不漏、不错。

    ㈢自读:(第二轮)[出示投影(小黑板)B]

    ⒈明确自学要求:

    ⑴审题质疑(自问自答与自问他答结合)

    ⑵初步思考解答“预习”题:

    ①在文中划出作者的姓名;

    ②划出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

    ③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⑶思考.练习:

    ①完成第一题。

    ②在文中划出第二题的句子,并读一读。

    ⒉学生自学。

    ㈣交流。

    ⒈补充: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⒉引导分段:爬山虎的主人是谁?写了主人的几件事?

    ⑴简介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我们曾学过叶老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

    ⑵第一段(1─4)修改作文;第二段(5─10)应邀作客;第三段(11)我的印象。

    ⑶课文讲了1963年“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帮他修改作文并邀请作者到他家作客的事。

    ㈤作业:

    ⒈抄写生字新词。

    ⒉对文末句质疑并解答。

    爬山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作人。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生字生词卡片。生字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两位作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了解。

    3、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试读课文,自学生宇新词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正音巩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结合积累,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

    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

    黄昏客厅余晖蕴含摇曳莫名其妙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读词语和生字卡片。

    4、重点指导书写:篇、翻、糊,几部分要写紧凑(课件演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组织朗读比赛,要读得正确、流利。

    爬山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