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最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古诗,教案,8篇

    最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教案(8篇)[ 5号文库 ]

    5号文库 时间:2024-11-26 07:30:26 热度:0℃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教案篇一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教案篇一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熟读、背诵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学习

    一、出示目标

    自学指导

    1、朗读

    2、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王昌龄、左迁、龙标、寄

    3、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古人在诗词中描写情境用来营造气氛的鸟儿很多,为什么李白独选“子规啼”来入诗呢?子归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李白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悲惨命运的忧虑,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

    4、王昌龄被贬龙标是什么季节?为什么?

    暮春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可以看出,“杨花落尽”是暮春的景象,“子规啼”是暮春的气象。

    5、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6、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7、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8、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9、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示例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10、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二、合作交流

    三、协同展示,展示交流结果。

    四、抽查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c)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

    答案:(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前一问2分,后两问各1分。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2分

    4、李白有很多写友情的诗作,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指明是写给哪个友人的。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给汪伦。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别孟浩然明是写给哪个友人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教案篇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于景中见情,次句便直叙其事。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1、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诗人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贬官的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读题,介绍背景,解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以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4、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叫,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远眺孤舟,写的是远景。而王维捕捉的是船夫荡桨的细节,写的是近景。同样写送行,李白之潇洒与王维之细腻,可见一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教案篇三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2、3。

    1课时。

    一、导入:回顾有关写“月”的古诗。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三、背景链接: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

    四、多次朗读,理解诗歌。

    1、初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二读诗歌,解读诗意。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3、三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杨花”且是“落尽”是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旨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心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作者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4、再读诗歌,归纳小结。

    这首诗中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杨花、子规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景:杨花落尽子规啼鸣哀切、凄惨

    情景交融

    情:寄情明月随风相伴同情、关切

    六、拓展延伸:积累李白借月抒怀的诗歌

    1、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

    2、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秋浦歌(十三)》

    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

    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

    七、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此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教案篇四

    1、积累“落尽、子规、愁心”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欣赏品味法。

    一、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2、自主:题解,作者。

    1题解。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即贬谪。

    (3)龙标:今黔阳。

    整体翻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遥寄此诗。

    2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黔阳)尉。

    3、读诗品诗

    指导朗读诗歌

    4、感悟诗意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风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品诗欣赏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6、总结

    杨花:漂泊无定

    写景:离愁别绪

    子规:不如归去

    明月:陪伴友人、抒情、关怀、思念

    主题:表达了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教案篇五

    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重点)

    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重、难点)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

    (一)学生说诗

    (二)教师评诗

    平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一)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

    (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节奏、平仄、押韵)

    (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

    (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挚淳朴,深切感人。

    五、布置作业,拓展诗境

    1、默写这首诗。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诗并标上平仄。

    3、探究“龙标”、“五溪”、“夜郎”的变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知人世:背景、作者。

    2、诵读诗:学会诵读,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赏析诗: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品读背诵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三、背景介绍: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四、标题解说: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五、听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六、感悟诗意,鉴赏意象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渡过五条溪水。

    我把这颗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夜郎以西。

    诗中写的景物有哪些?这些景物有何内涵?

    杨花、子规、明月

    “杨花”即柳絮,有漂泊无定之意。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明月”代表思念,自古以来就有遥寄相思之意。

    七、品诗欣赏

    1、写杨花,子规的啼鸣这两个意象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2、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3、写景的目的:

    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下面那两句为抒情铺垫。

    4、本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有声有色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八、合作学习

    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愁1、对朋友远行的担忧;2、对社会的愤慨不平;

    3、对朋友的思念之情;4、对朋友遭贬的同情。

    九、写法探究

    作者为什么把“愁心”寄与“明月”?

    作者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自己和朋友都可看见她,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同时诗人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十、板书总结

    写景叙事:扬花子规闻道过五溪

    抒情:愁心明月轻风直

    主题: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十一、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你还记得哪些关于明月的诗?(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柳永《雨霖铃》李白《古朗月行》《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十二、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调动你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描写月亮的文字,其中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教案篇七

    一.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3.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二.课时安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学习《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2.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读,思考:

    a.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b.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c.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③讨论: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熟读后三首诗。

    2.品读李煜《虞美人》,完成课外作业p68练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教案篇八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背诵李白的诗,了解作者及其诗的风格。

    2、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了解李白的友情诗及借月抒情诗。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的学习生活还不适应,加之语文综合能力还不够高,对诗词学习感悟力比较弱,课外知识积累较少。因此,本节课除了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外,还专门为学生安排了拓展阅读,激发兴趣,加强积累。

    三、重点难点

    理解李白诗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课前预习

    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背诵李白诗,准备课堂展示。

    组长负责给组员讲解诗歌。

    活动2【导入】导入新课

    《尚书》中说“诗言志”,我们也经常说诗如其人,就是说从一个人的诗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情怀、个性、才华等,李白的诗也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所以,我们要了解李白,就要从他的诗入手,而要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又不能不从了解李白的人开始。

    活动3【讲授】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天宝初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后蒙冤入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大量采用夸张、拟人和生动的比喻,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活动4【活动】导学自学

    1、从诗的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反复读,理解内容:

    诗人在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流落之感,子规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取这两样景物,既点明了时令,也渲染了悲凉哀伤的氛围。

    请赏析诗的最后两句(温馨提示:可从写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

    这两句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希望明月捎去自己的愁思,表达了对朋友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活动5【活动】拓展阅读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⑴

    客自长安来⑵,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⑶。

    此情不可道⑷,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⑸。

    作品注释

    (1)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韦八:李白的友人。西京:即长安。

    ⑵客:指韦八。⑶咸阳:指长安。

    ⑷不可道:无法用语言表达。⑸望望:瞻望,盼望。

    活动6【活动】赏读李白

    其诗今存九百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1、送别诗、友情诗:《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金陵酒肆留别》《客中作》《山中与幽人对酌》《沙丘城下寄杜甫》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2、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山中问答》《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登金陵凤凰台》《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蜀道难》,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

    3、描写渴望建功立业,仕途艰难,内心苦闷的:《秋浦歌》《南陵别儿童入京》《把酒问月》《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古朗月行》《行路难》《月下独酌》等。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朝廷重用,为国效劳,却怀才不遇,诗人内心悲愤,常借酒、借月抒怀,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

    4、边塞诗、宫怨诗:《关山月》《塞下曲》《劳劳亭歌》《玉阶怨》《怨情》《长门怨》《子夜吴歌——秋歌》,表现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

    活动7【活动】秀我风采

    师生共读《将进酒》

    活动8【活动】赏读李白

    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古诗词的美,我们和王维一起“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和杜甫一起”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和李商隐一样“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和苏轼一样“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活动9【作业】课下作业

    自由阅读,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友情诗,背下来,下节课背给小组的同学听。2、自己尝试着写一首小诗,发到梦想花开群里。



    最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教案(8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