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而不,诗人,阳山

    答张十一韩愈阅读答案[ 9号文库 ]

    9号文库 时间:2025-05-20 02:17:22 热度:0℃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题目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贫笞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未③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注]①本诗作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题目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贫笞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③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作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踯躅:杜鹃花的别名。③此处“未”字领起“报”与“知”。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猴猿啼鸣,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传递出人烟稀少的空寂。

    B. 颔联是两组近景特写,小笋萌生、鲜花绽放之景为冷落荒僻的村野点缀了些许鲜艳明快的颜色,比拟手法使得描写生动传神。

    C. 尾联直抒胸臆,点明忧愁的心境和原因。看罢书信顿觉白发加半,直接表达对仕途坎坷、年华逝去的悲愤,是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D. 诗中景物很契合诗人的处境与心情。环境之空寂更添远离繁华京城后的孤独凄凉,花开之悠闲更使身居闲地身为闲人的诗人触景生愁。

    15. 中国古典诗歌有“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请据此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可圈可点用户

    2021-06-11 10:27

    优质解答

    答案

    14. C

    15. ①“怨而不怒”是指心有不满但能节制住它的情感,不使之发展成为愤怒,是中国古诗抒发情感讲求节制有度的一种传统。②诗人称贬谪之地为“死所”,是“送生涯”的“炎瘴”之地,蕴含诗人因直言进谏而被贬的愤怨不平,以及回归无望的悲慨沉痛。③但是诗人的哀怨情感节制有度,以“莫令”劝解自己和友人不要在“炎瘴”之地沉沦下去,并憧憬未来建功立业以“报君恩”,让本应浓重的愤怨显得敦厚平和。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项,“斗觉霜毛一半加”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写愁不说愁,借霜毛陡加曲折说出,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诗意婉转含蓄,韵昧醇厚悠远。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理解“怨而不怒”的意思,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怨而不怒”,意思是心有不满,但能控制住它,不使之发展成为愤怒。作为古典诗歌的一种风雅传统,体现的是古诗抒发情感的特点。“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中,尚还想“未报恩波”,这表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答张十一韩愈阅读答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